两会热议丨发挥平台作用,促进泸州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4年10月22日,泸州港连续获批国家临时开放水运口岸;12月18日,泸州港铁路监管作业场所正式投运,首列中越(中老)国际班列从泸州港发车……
“坚持开放合作,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国家临时开放水运口岸连续获批、铁路监管作业场所的投运,让政府工作报告对去年对外开放工作的这一描述变得具象化。
当前,泸州正在加快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等7个国家级开放平台相继落户泸州,泸州市口岸平台数量居西部地区同级别城市第一位,开放平台已成为推动泸州高水平开放的一大引擎。
如何发挥好这些平台作用,助力泸州市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一话题引起了市两会代表、委员热议。
加快开放步伐 释放开放力量
作为全省三个口岸城市之一、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主通道节点城市和四川南向开放重要门户枢纽城市,泸州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带来的发展变化让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直呼振奋,感受到了“开放的力量”。
“随着对外开放平台的增加,泸州市对外开放水平更高、制度创新更多、营商环境更优、企业满意度更高。”市政协委员、市口岸物流办主任牟树军感叹道。
让牟树军印象深刻的是,泸州市依托临时开放水运口岸,创新推出“长江内河口岸进口极简通关”模式。该模式紧盯“转关办理、报关申报、查验提速、放行提离”关键节点,实现了转关口岸“容缺申报”、江上运输“提前申报”、运抵港口“船边直提”、查验现场“车载查验”等便利化措施集成,平均查验时间压缩至1小时,单箱节约费用约400元,大幅提高了水路物流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节约了外贸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抢抓四川省“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等重大战略机遇,泸州市正在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
对此,牟树军给出力证:去年《泸州市口岸物流办创新中欧班列拼车模式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工作案例》入选《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做法(第十四批)》,在全省推广;口岸经济集群发展成效明显,泸州市国家物流枢纽核心片区累计新增注册市场主体超2万家、累计签约企业(项目)近300个,累计招引11家世界500强、中国民营500强等龙头企业落户泸州。
对市人大代表、四川宏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庭治宏来说,比较直观的感受是泸州市近年来的展会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以港引展、以展促贸、以贸带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的良性融合发展模式。政府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港产城体系建设帮助泸州港跳出传统港口的功能局限,撬动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激活泸州港通江达海的“走廊价值”。
在庭治宏看来,当前,泸州正处于港产城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7大国家级开放平台在加快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提高了泸州港外向辐射能力,有利于形成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开放平台集聚区 提升战略促发展
作为泸州市对外开放的主引擎、开放平台的集聚区,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的发展令人瞩目。
“近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聚焦‘优环境、促开放、强枢纽、兴产业’四大领域,努力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核心区,为推动泸州开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市人大代表,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蔡宗炜对平台优化发展深有体会。
自挂牌运行以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不断深化投融资服务、货物进出口通关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持续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改革探索,已累计形成51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综合保税区一线进区货物‘即到即入’创新模式”等9项成果获全国推广、“出口应征税货物智能快捷申报”等34项成果获全省推广。
泸州综保区迈入“双百”发展阶段,泸州跨境电商产业园获评全省唯一省级成熟型跨境电商产业园。市政协委员、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局局长张波,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开放平台更加优化”的见证者。开放平台已成为推动泸州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大引擎。2024年1-11月,泸州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99.71亿元,居全省第5位,同比增长13.7%,增速居全省第6位。
撸起袖子加油干 让蓝图成为现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开放能级,深入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城市建设。蔡宗炜表示,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聚焦“创新、开放、发展”三大工作主线,统筹推进开放通道建设、开放平台优化、开放能级提升,深入推进“港贸产”融合发展,把自贸区建设成为全市外向型经济的主要承载地和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核心区,为全市开放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波表示,将紧紧围绕“实施川南临港片区提升战略攻坚行动”“泸州综保区引领园区协同开放行动”等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全市开放经济发展贡献政协委员力量。
如何更好地推动泸州高水平对外开放?
牟树军建议,用好用足两个口岸功能、三向国际通道、七大开放平台,加大引进更多适水、适铁的大宗商品货源,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为云贵川渝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推进泸州智慧口岸建设,对标国内一流智慧口岸建设标准,从设施设备、信息化建设、智慧项目匹配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口岸服务质量和通关效率;加快高水平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推动枢纽经济转型升级,坚持以产业聚集为导向,努力推动形成“以物促贸、以贸兴工、物贸协同”新格局。
温馨提示
如已完成请点击”已登录“